今年以来,玉林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力推进广西科技强桂三年行动和广西“科改33条”的实施,全力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明显成效。
一、工作亮点
(一)顺利或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给我市的年度目标任务。2021年,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技术合同成交额、广西科技创新券发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等工作已超额完成区厅下达年度考核任务。
(二)技术合同成交额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年,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76.7亿元,同比增长近170亿元,完成自治区目标任务的1162%。
(三)获广西科技创新劵补助完成率位于全区第一。53家企业获得广西科技创新券530万元,完成率位于全区排名第一。
(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100家。今年,获备案高新技术企业39家,完成任务的10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100家,达到101家;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242家,完成任务的140%。
(五)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稳步攀升。2020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为8.8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49%,是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同比有增长的4个设市区之一,全区排名第五位。
(六)我市是全区首个开展企业加计扣除异议项目鉴定工作的地市。今年,我市组织相关领域类专家对享受加计扣除异议的91个项目进行鉴定,是全区首个开展企业研发加计扣除异议项目鉴定工作的地市。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着力提升科研平台创新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大力扶持和鼓励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平台。今年,新增自治区级众创空间1家,星创天地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8家。投资近8000万元的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大楼正式揭牌,已引进36家孵化企业和7家中介机构进驻,后续还将陆续安排30多家企业和中介入驻。玉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已顺利完成园区建设总结报告、现场视频、园区视频答辩等验收环节。依托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落地,其中5项科研成果获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如玉柴集团研发出了世界首台可再生空气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国内第一台欧Ⅵ发动机和国六发动机,有力促进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着力提升关键技术引领力,促进科技与产业互融互促。围绕“5+6”产业链以及农业特色产业核心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项目,支撑产业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发展。今年,我市组织申报2021年广西科技计划项目52项,安排市本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58项,拉动企业科技投入12.33亿元。组织广西银亿新材料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在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申报技术攻关类科技项目11项,组织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事业单位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申报成果转化类科技项目7项,超额完成自治区任务指标。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申报成果转化类项目“混合动力集成式控制器开发及应用”入选2021年首批广西揭榜制科技张榜项目。
(三)着力提升成果转化协同力,畅通科技创新供需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主体之间的创新合力,促进了科技合作交流。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已有100多家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6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大批产业研合作项目在产业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30多家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2021陕西科技创新创业博览会、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广西“两周一展”等各类科技交流活动,其中广西玉林金特安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广西玉林市树锋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南中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水稻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经营模式”股权合作意向书。此外,我局还与市直有关单位、玉柴工业园区赴北京、杭州、广州、佛山等城市开展智能电气产业招商推介活动,拜访、对接行业协会、企业20家,与浙江正泰集团达成在我市建设正泰智能电气华南产业园项目的合作意向,与8家行业协会建立以商招商合作机制。2021年1-12月,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76.7亿,同比增长169.3亿元。
(四)着力提升科技企业带动力,培育强大创新主体。通过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推动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加大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补助力度等措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今年以来,全市共有24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同比增长7.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1家,入驻玉林孵化器在孵企业117家,累计评选出7家全市科技创新优秀中小企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和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和吸引了正威国际集团、柳钢集团、超华科技、银亿集团等多个大企业集团纷纷到玉林投资发展。
(五)着力提升科技强农辐射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新创业行动,向自治区推荐并获选派到我市的自治区级乡村科技特派员共有487名获科技厅认定为自治区级乡村科技特派员,19名科技人员获选派为广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特派员共开展服务11024人次,服务基地2750次,开展培训335期,培训人数12142人,引进新品种295个,示范推广优新品种305个,引进技术295项,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497项,解决关键技术问题779个,研发新产品59个,服务农村合作组织70个,立项支持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项目17项,有效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
(六)着力提升队伍建设竞争力,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大创新型人才和团队的引育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国内外人才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截止12月底,全市企业共引育创新性人才和团队40个。玉林市检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江胜龙等26 名企业首席技术官纳入自治区科技厅 CTO 人才库备案,玉柴引才引智示范基地获2021年度国家外国专家项目(平台类)资助经费90万元。广西创典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实施自治区级高端国(境)外专家引进计划项目1项,获科技厅立项支持32万元。加强外国专家来玉工作,将A类外籍高层次人才居留、工作许可证平均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办结,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4个,支持项目单位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玉开展设备调试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七)着力提升科技改革支撑力,优化科技营商环境。制定配套措施助推政策落实落地成效明显。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强桂三年行动和“广西科改33条”,出台了《玉林市科技强玉三年行动方案》、《玉林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1500万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对获自治区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给予1:1配套奖励,今年奖励我市获2020年度自治区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项目5项,共配套奖励56万元,获奖项目主要贡献人员均获得奖励份额60%以上的奖励;聚焦我市“5+6”产业链以及现代农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出台《玉林市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首个开展企业加计扣除异议项目鉴定。组织相关领域类专家对享受加计扣除异议的91个项目进行鉴定,其中16个项目符合政策要求。我市是全区首个开展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加计扣除异议项目鉴定工作的地市。今年我市共有123家企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享受扣除金额5.09亿,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6家,享受加计扣除金额4.08亿,企业获得广西科技创新券530万元。
(八)着力提升干部自我净化力,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的批示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视察玉林的指示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确保了中央、自治区和市党委政府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落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作风建设的有关要求,树立了良好的科技部门形象。注重干部教育和培训,制定和完善了全市科技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促使干部的行为有规范、办事有准则,服务有目标、考核有办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良好政治生态。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不高,且缺乏有效管理。2020年我市上报自治区统计局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为17.2亿元,自治区统计局反馈回来我市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为8.8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5%。我局主动与市统计部门对接,也无法摸清楚被扣除数额的症结所在。由于对研发投入纳入统计的事项不确定,影响科技部门协助统计部门提高研发投入统计的服务质量。
(二)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大。一是由于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有限,市本级财政资金缺乏,杠杆作用发挥不够,导致对科技成果技术转移转化、二次开发实验以及中间试验服务欠缺。二是由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少、服务企业能力还有待提升,且能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不多。三是企业主动创新动力不足。由于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缺乏,大部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少、产品技术含量低。
(三)基层科技部门队伍力量薄弱。由于市县财政资金少,基层科技部门到科技厅互动比较缺乏,且随着市县机构改革逐步到位,各县(市、区)合并设置科技部门,科技部门地位边缘化,话语权少,难以有效指导和服务本区域科技创新。
四、2022年科技工作思路
(一)2022年科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的目标任务,聚焦我市“5+6”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力争到2022年底,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突破0.8 %,建成科技创新平台5个,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110家,引进入孵企业40家,引育40个以上创新型人才和团队,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的任务,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重点工作安排
1.着力推进广西“科技强桂三年行动”科技创新六大创新实施。我们将通过大力推进“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工程、百企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强农工程、科技惠民工程、创新功能区提升工程”等六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促进产品创新、产业升级,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2. 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升级大行动。围绕我市“5+6”产业链:内燃机、新能源材料、不锈钢精深加工、铜基材精深加工、低压电器五大制造业产业链,水暖五金、黑白家电、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板材家具五大轻工业产业链和中医药全产业链,大力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推动市级平台升级为自治区级平台,自治区级平台升级为国家级平台。依托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创建国家内燃机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低碳智能商用动力创新中心、氢能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新建一批市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动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创新平台。建设市级以上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及农林种质资源库等创新创业与科技服务类创新平台。到2022年底,全市新建各类创新平台5个以上。
3.着力实施科技创新支撑工业振兴大行动。大力推进新能源商用车动力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智能工程机械研发生产基地、内燃机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中试基地。以装配式建筑与现代新型建材产业基地、新材料生态产业园为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以“智慧城市”为依托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机械制造、健康食品、水泥陶瓷、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注重后端转化,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聚焦关键产业链的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科研试验站、技术创新中心等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力争到2022年底,突破关键技术10项以上。
4.着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大行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规上企业,规上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大力推进上规、上限、上亿、上市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使创新型领军企业成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示范、引领整个行业转型升级,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到2022年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20家。
5.着力组织推进科技强农工程实施。围绕我市现代种业创新、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重大科技需求,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强农工程,组织我市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计划专项,为乡村振兴和“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继续加强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支持力度,扎实推动全市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创业服务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到2022年,委派50人次市级科技特派员。
6.着力在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做好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自治区特聘专家、八桂学者、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人才项目等国家、自治区级重大人才计划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引育一批玉林产业发展的亟需紧缺人才。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和人才小高地等载体,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实施“港澳台英才引进计划”和“外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等自治区级引才引智项目,吸引海外人才来玉创新创业。探索“人才飞地”引才模式,鼓励企业到粤港澳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就地吸纳创新人才。到2022年底,市级以上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达40人以上。
7.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并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科技成果对接。拓宽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科技对接渠道,持续开展院地、校院联动合作,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应用,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的中高端新产品。加快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指导科研院所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到2022年底,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
8.着力开展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科技搭桥行动”,衔接国家知名院士通过“定向研发合作”方式帮助企业攻克重大技术难题,引入国际国内一流创新资源。组团参加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深圳国交会、杨凌农高会等科技交流活动,推进区域合作与交流,扩大我市科技发展的影响力。深化区校战略合作,结合我市主导产业需求,密切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高端研发机构,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入玉转移转化。
9.着力推进民生科技发展。支持医疗卫生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医疗科技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中药民族药及生物医药的研发。支持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共性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示范应用。支持开展公共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强警、消防关键技术等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支持智慧城镇建设,推动“数字玉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0.着力推动创新功能区提升。一是加快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玉林高新区提档升级,推进有基础的开发园区建设成为自治区级高新区。二是加快建设玉林国家内燃机特色产业基地,加速高新区产业集聚发展。广西低碳智能商用动力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三是积极创建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争取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四是积极推动玉林市科技企业孵化服务中心争创国家级孵化器。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